眼下,建材家居市场到了需要关注新技术、新模式的转型期。建材家居流通行业目前主要是两大问题,一个是电子商务,一个是卖场扩容。“电子商务模式对所有的家居卖场都是一种潜在的冲击。
红星美凯龙,无论对家居业、地产业,还是对一级、二级资本市场而言,都已成为一个奇特的存在。
四年前,红星美凯龙收购吉盛伟邦就喧嚣尘上,最后却无果而终。四年后,红星美凯龙再次高调宣称收购吉盛伟邦尘埃落定。
尽管红星再三否认收购是为上市布棋,但两次偏偏都踩在红星美凯龙IPO前夜的时间线上。
为何拖了整四年的时间?外界无人知道真实原因。
而据四处证实,此次收购资金并非坊间传言的四年前谈定的20亿元,而是一个比四年前谈定价格更低的收购价。但此种说法也并未得到红星美凯龙的证实。
苦守煎熬四年后,吉盛伟邦为何换回一个更低的卖身价?
在家居建材零售呈现一种大连锁发展的竞争格局下,扩张已成硬道理。
综此种种,业界无法不将之视为家居建材市场寒冬大势的缩影。
由此而来,恰恰是在整个寒冬大势下,红星美凯龙的高调收购更显突兀。

家居业寒冬缩影:
吉盛伟邦“折价”出售?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红星美凯龙对吉盛伟邦的收购案,从公告一出顿时引发各方关注,至今仍在持续发酵。
家居“行业老大”吞下“行业老三”是引发关注的因子所在。
作为收购案的主角,红星美凯龙在全国90多个城市开出的卖场达125家,当数家居行业第一。
但对于红星美凯龙公告中贴注的“行业老三”的标签,其实吉盛伟邦早难符其名。
采访的多位家居业内人士都表示,无论从销售规模、卖场面积还是品牌影响力,吉盛伟邦如今都难堪“行业第三”的誉称。
据吉盛伟邦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,吉盛伟邦成立于1989年,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目前吉盛伟邦在全国仅拥有长春、上海、广州等地的6家卖场。其中,被红星美凯龙拿来“大做文章”的吉盛伟邦最大特色的上海青浦区的“国际家具村”的经营实际上并不理想,存在很大的资金压力。
家居业内人士表示,此前2006年、2010年期间,吉盛伟邦还提出过全国连锁扩张的计划,也曾在宁波、北京等地开出门店,但此后经营并不理想,也陆续关闭门店,终止扩张计划,甚至主力的上海市场也因经营不善而关闭过两家门店。